杭州家庭养老床位突破养老服务瓶颈
发布时间: 2022-04-08 12:04
2019年起,杭州市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,将养老机构的照护床位“搬进”老年人家庭,通过实施“亲民化、人性化、温度化、智慧化”联合手段,有效化解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、养老组织没有目标受众等难题。截至2022年3月,全市共建成家庭养老床位966张,上门服务老人4000余人次,初步形成了“家院互融、原居安养”的养老服务新模式。
将“互联网+养老”智慧平台数据与区县养老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匹配,主动筛选目标群体,凡年满60周岁且能力评估达到中、重度失能和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。同时组建宣传队伍,印制政策资料,主动上门进行宣传,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详细了解建床政策,精准实现“政策跟着老人走”。
实行权限下放
根据高龄、失能老人行动能力较弱的特征,将建床的申请地从政府转移到社区,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申请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,可实行预约上门服务,实现老年人申请建床一次都不跑的目标。
实现后台结算
依据建设凭证和第三方验收报告,政府直接与服务机构结算建床补助。无需老年人收集凭证,免除“跑去报销”的麻烦。
优化环境设施
对老年人家庭进行环境设施适老化改造,防范安全隐患,增加康辅具配备,营造温馨居室环境。同时,参照养老机构配置标准,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、行动规律和健康状况,配套智能药箱、智能床垫等智能设备,实现7×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,实时掌握老年人身体状况。
强化入户服务
参照养老机构服务模式,为建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、健康管理、医疗护理和康复等6大类20余小项上门服务。每日上门服务不少于1次,每月累计服务时长不少于30小时。医护人员每两周至少上门服务1次。
深化床位互转
对因身体或家庭原因,日后不适合继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,建立家庭养老床位和养老机构床位的互转渠道,能力评估结果实行互认,实现从居家到机构的无缝对接。
执行建设补助
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、智能化设备投入安装和维护由建床的服务机构负责,所涉费用按照每张床位3000元的标准给予建床机构一次性补助,老年人基本不用额外支出,给生活困难老年人吃下定心丸。
实行护理补助
年满60周岁且中度、重度失能的老年人,接受机构上门服务,可以依据服务合同并按照实际支付费用的50%给予护理补助(每人每月最高不超过600元标准),切实降低了生活照料成本,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。
推行补助互通
老年人建床前享受的居家养老电子津贴,例如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每月1820元、中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每月1330元的电子津贴,建床后津贴余额保留且长期有效,老年人可以直接抵扣上门服务费用,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成本。
推广智慧平台
智慧平台收集老年人各类场景数据,通过大概率计算,分析可能出现的漏水漏气、门户未关、疑似走失、跌倒坠床等场景事件,并及时作出提醒服务人员电话核查、通知服务人员上门查看、拨出求救电话等安全处置。平台累计报警300余次,服务机构紧急出动90余次,现场急救30余次。
推出增值服务
智慧平台利用智能床垫传回的信息,对老年人前24小时的呼吸频率、血压心跳、翻身离床进行综合分析,汇总成老年人一天的健康报告,累计发送超10万条电子信息,帮助老年人和家属及时掌握健康动态。
推行动态监管
老年人可通过刷“重阳分”或使用“互联网+养老”在线支付功能,结算上门服务费用。支付信息即时上传后台,可清楚地查询上门服务的时间、项目和次数,对“每天上门服务1小时”实行有效监管。同时配合老年人及家属手机端发布的星级评价和服务评论,第一时间掌握服务质量及成效。
加强程序设计
床位申请“亲民化”
实施数据找人
将“互联网+养老”智慧平台数据与区县养老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匹配,主动筛选目标群体,凡年满60周岁且能力评估达到中、重度失能和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。同时组建宣传队伍,印制政策资料,主动上门进行宣传,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详细了解建床政策,精准实现“政策跟着老人走”。
实行权限下放
根据高龄、失能老人行动能力较弱的特征,将建床的申请地从政府转移到社区,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申请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,可实行预约上门服务,实现老年人申请建床一次都不跑的目标。
实现后台结算
依据建设凭证和第三方验收报告,政府直接与服务机构结算建床补助。无需老年人收集凭证,免除“跑去报销”的麻烦。
加强服务供给
床位使用“人性化”
优化环境设施
对老年人家庭进行环境设施适老化改造,防范安全隐患,增加康辅具配备,营造温馨居室环境。同时,参照养老机构配置标准,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、行动规律和健康状况,配套智能药箱、智能床垫等智能设备,实现7×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,实时掌握老年人身体状况。
强化入户服务
参照养老机构服务模式,为建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、健康管理、医疗护理和康复等6大类20余小项上门服务。每日上门服务不少于1次,每月累计服务时长不少于30小时。医护人员每两周至少上门服务1次。
深化床位互转
对因身体或家庭原因,日后不适合继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,建立家庭养老床位和养老机构床位的互转渠道,能力评估结果实行互认,实现从居家到机构的无缝对接。
加强资金保障
床位补助“温度化”
执行建设补助
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、智能化设备投入安装和维护由建床的服务机构负责,所涉费用按照每张床位3000元的标准给予建床机构一次性补助,老年人基本不用额外支出,给生活困难老年人吃下定心丸。
实行护理补助
年满60周岁且中度、重度失能的老年人,接受机构上门服务,可以依据服务合同并按照实际支付费用的50%给予护理补助(每人每月最高不超过600元标准),切实降低了生活照料成本,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。
推行补助互通
老年人建床前享受的居家养老电子津贴,例如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每月1820元、中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每月1330元的电子津贴,建床后津贴余额保留且长期有效,老年人可以直接抵扣上门服务费用,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成本。
加强数智融合
床位管理“智慧化”
推广智慧平台
智慧平台收集老年人各类场景数据,通过大概率计算,分析可能出现的漏水漏气、门户未关、疑似走失、跌倒坠床等场景事件,并及时作出提醒服务人员电话核查、通知服务人员上门查看、拨出求救电话等安全处置。平台累计报警300余次,服务机构紧急出动90余次,现场急救30余次。
推出增值服务
智慧平台利用智能床垫传回的信息,对老年人前24小时的呼吸频率、血压心跳、翻身离床进行综合分析,汇总成老年人一天的健康报告,累计发送超10万条电子信息,帮助老年人和家属及时掌握健康动态。
推行动态监管
老年人可通过刷“重阳分”或使用“互联网+养老”在线支付功能,结算上门服务费用。支付信息即时上传后台,可清楚地查询上门服务的时间、项目和次数,对“每天上门服务1小时”实行有效监管。同时配合老年人及家属手机端发布的星级评价和服务评论,第一时间掌握服务质量及成效。
推荐资讯
相关新闻
最新信息
赞助商广告位